加拿大大约有40种蜱虫,在魁北克省有其中十几种,约有四种与人类相互作用,最令人担忧的是黑腿蜱(Ixodes scapularis),它可以携带莱姆病(Borrelia burgdorferi细菌)。
公共卫生当局正在密切关注的一种新物种是孤星蜱 (Amblyomma americanum),它已被发现但尚未在美国边境以北定居。气候变化和栖息地丧失使得通常生活在美国东南部和墨西哥的节肢动物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更频繁地出现在加拿大。
大学教授 Jade Savage 说,蜱虫的存在令人担忧,因为随着新物种的出现,新的病原体也随之而来,而孤星蜱虫尤其“具有攻击性”。
2023 年,安大略省报告了两次孤星蜱,2022 年报告了大约两打。自 2017 年以来,魁北克已报告了五次该物种。
魁北克不断扩大的鹿群也意味着更多的蜱虫和更多的莱姆病。虽然蜱虫在许多动物身上传播,但萨维奇说,鹿的体型和活动范围使它们成为昆虫传播的理想方式。
“鹿实际上就像蜱虫巴士,”Savage说。“它们是蜱虫非常适合的栖息地,而且由于它们长途跋涉,它们肯定有助于不同类型栖息地的蜱虫分布,随着鹿越来越接近城市栖息地,它们会带走黑腿蜱虫。 “
蜱传疾病正在加拿大蔓延
在一种八条腿的吸血蛛形纲动物黑腿蜱的帮助下,一种名为巴贝斯(babesiosis)病的罕见且危及生命的疾病正在加拿大慢慢蔓延。
黑腿蜱,也被称为鹿蜱,可以传播巴贝斯病,一种类似于疟疾的感染。尽管在加拿大很少见,但这种蜱虫传播的疾病在一些省份和美国东北部的部分地区正变得越来越普遍。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巴贝斯病可能是一种严重的、致命的疾病,特别是对老年人和免疫抑制的人。它还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包括肾脏、肝脏和心脏衰竭以及呼吸窘迫综合症。
在边境以南,CDC在3月份报告说,这种由蜱虫传播的寄生虫病在东北部各州正在上升。巴贝斯病现在被认为是在三个新的州中流行: 缅因州、新罕布什尔州和佛蒙特州。
在加拿大,巴贝斯病在2015年成为曼尼托巴省的一种应报告疾病。
蜱虫可以在4摄氏度及以上的温度下活动,这可能是在每个季节,甚至在冬季。在加拿大,蜱虫的高峰期是在仲春和初秋之间。
"我们看到更多的蜱虫,我们看到蜱虫蔓延到加拿大的新地区,"加拿大测试蜱虫传播疾病的实验室Genetics的创始人贾斯汀-伍德解释说。"这意味着病例可能会增加"。
他说,巴贝斯病等蜱传疾病上升的部分原因是,气候变化导致了更适合蜱虫生长的环境,例如更短的冬季导致了更好的繁殖和更长的季节性活动。
伍德说:"我们的冬季似乎不那么强烈,这可能有助于提高蜱虫的存活率。"
"而最大的贡献者是,较短的冬季意味着有一个对蜱虫来说更活跃的时间,这意味着有更多的时间让蜱虫找到宿主进食,并通过其生命周期取得进展。"
1.加拿大的巴贝斯病
巴贝斯病在北美通常由两个寄生虫物种传播: Babesia microti(在美国传播的蜱虫病)和Babesia duncani(一种新兴的蜱虫病原体,主要在太平洋沿岸)。
这种寄生虫通常在蜱虫的蛹期传播给人类,当它咬到皮肤时通过其唾液传播。若虫通常只有粟种子大小,因此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自己被咬了。
巴贝斯病可由蜱虫在其发育的不同阶段传播,只是不那么常见。
根据《加拿大医学会杂志》(CMAJ)2021年的一项研究,直到最近,在加拿大还没有发现巴贝斯病。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和候鸟的帮助,更多的黑腿蜱正在北上,并在曼尼托巴、安大略、魁北克、新斯科舍和新不伦瑞克等地数量不断增加。他们还带来了巴贝斯病。
2013年,曼尼托巴省报告了加拿大第一例人类微囊虫病病例,一名有 "复杂病史 "的儿童感染了该疾病。自那时起,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安大略省、魁北克省、新不伦瑞克省和新斯科舍省等其他省份都有报告。
而在2017年,安大略省南部一名70岁的男子在被鹿蜱叮咬后发现了首例报告的人类邓氏巴贝西亚病例。
2014年的一项研究预测,加拿大东部和中部的蜱传疾病(如巴贝斯病)的感染风险正在增加,并以每年33-55公里的估计速度向北蔓延。
虽然呈上升趋势,但Babesia microti和Babesia duncani这两个物种仍然很罕见,Wood解释说,还有一个更值得关注的物种,叫做Babesia odocoilei。
2021年诊断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安大略省某些地区的黑腿蜱中普遍存在Babesia odocoilei。
"最初的工作只是考察了安大略省的一个地区,从那时起,我们就在加拿大各地测试蜱虫。我们几乎到处都发现了它,"他说。
2.巴贝斯病与莱姆病有何不同?
莱姆病是加拿大最常见的蜱虫病,主要由鹿蜱传播。在过去的十年里,由于气候变化,它在国内一直呈上升趋势。
根据加拿大卫生部的最新数据,2021年,整个加拿大有3147个莱姆病的报告病例--比2009年报告的仅144个病例有所增加。
莱姆病是由一种叫做Borrelia burgdorferi的细菌引起的,通过受感染的鹿蜱叮咬传播。
莱姆病的症状取决于感染在体内存在多长时间。
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说法,第一个迹象通常是一个不断扩大的圆形或椭圆形红色 "牛眼 "皮疹。其他症状包括发烧、发冷、头痛和呕吐,通常在被咬后几小时或几天内出现。
同时,巴贝斯病是由一种叫做巴贝斯的微小寄生虫引起的,它感染红血球,主要通过黑腿蜱的叮咬传播。与莱姆病一样,它也是通过鹿蜱叮咬传播的。
有些病例完全没有症状,但其他病例会出现发烧、肌肉酸痛、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和其他症状。与莱姆病不同,巴贝西虫病不会引起皮疹。
据马尼托巴省公共卫生局称,感染巴贝斯病的人的死亡率约为5%,但在住院和免疫力低下的病人中可高达21%。
莱姆病很少是致命的,但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说,1985年至2019年期间,全球已有11起与莱姆病有关的。
纽约的流行病学家Danial Cameron专门研究莱姆病的治疗。他解释说,由于莱姆病和巴贝斯病都是由同一只蜱虫传播的,一个人可以同时感染这两种疾病。
卡梅伦说,巴贝斯病不能用治疗莱姆病的相同药物来治疗,因为一个是寄生虫,另一个是细菌。但是如果一个人同时感染了这两种疾病,他们可以同时接受抗生素和抗菌药物治疗。
"他说:"在蜱虫的肚子里,有相当多的不同细菌、寄生虫和病毒。"如果你把患有莱姆病和巴贝斯病的人同时混合在一起,他们的病情就会更加严重,"他说。
如何预防感染蜱虫传播疾病
国家微生物实验室的研究科学家和公共卫生风险科学部主任尼古拉斯-奥格登博士解释说,黑腿蜱生活在森林地区、高草和灌木丛中。
感染蜱虫传播疾病(如莱姆病或巴贝斯病)的主要风险期是蛹蜱活跃的时候,因为它们的数量比成蜱多。
"它们大约有芝麻大小,它们是传播莱姆病的主要原因,因为它们非常小,你很可能错过它们,"他说。
若虫从仲春到仲夏活跃,成年蜱在早春和秋季活跃。
奥格登建议人们“穿能限制蜱虫进入皮肤和将其头部埋入的衣服”,并使用含有避蚊胺的驱虫剂。他说人们甚至可以把裤子塞进袜子里,以防止蜱虫爬上他们的腿。
“当你在林地外出后回家时,你应该进行蜱虫检查,看看你是否能找到附着的蜱虫,并将它们移除。这无疑有助于预防莱姆病和其他蜱传疾病。”
蜱虫活动范围扩大
蜱虫可以在当地繁殖,而且新的蜱虫种群是通过迁徙动物引入的,通常是通过搭上鸟类。蜱虫还在鹿或老鼠等哺乳动物身上旅行并在当地传播。
加拿大兽医协会在其网站上说,蜱虫正在以每年约46公里的速度在加拿大部分地区扩大其范围。
在安大略省,渥太华大学2019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渥太华地区有三分之一的黑腿蜱携带莱姆病。
渥太华大学研究蜱虫和蜱虫传播疾病的副教授Manisha Kulkarni在接受采访时说,在过去5到10年里,研究人员注意到渥太华地区的黑腿蜱虫 "向北大幅扩张"。
Kulkarni说:"在渥太华市周围越来越多的地方发现了蜱虫,而且更接近人们居住的地区,所以人们接触到蜱虫的机会也更多。渥太华市在2019年报告了180例莱姆病,2020年120例,2021年290例。"
魁北克省也出现了蜱虫向北扩张的情况。麦吉尔大学生物学副教授Virginie Millien说,蜱虫的移动意味着现在可以在该省南部的郊区发现它们,而在五年前它们甚至没有生活在那里。
她说,大约10年前,在魁北克省有几个地方,研究人员会发现已建立的蜱虫种群,这些地方都在圣劳伦斯河的南侧。Millien说:"现在他们已经过了河,而且天气越来越暖和,湿度越来越大,这些条件对蜱虫来说是完美的。在魁北克省南部,它们现在几乎无处不在。包括在我的后院。"
在新斯科舍省,蜱虫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但它们在南岸和安纳波利斯谷地区最多。在哈利法克斯和周边地区也经常发现它们。研究人员在收集和取样黑腿蜱时发现,在新斯科舍省,30%至50%的黑腿蜱携带莱姆病。
为了使可能被感染的加拿大人能够控制莱姆病,劳埃德希望看到卫生系统提供更多的莱姆病检测。她说,早期检测和治疗可以极大地改善疾病的结果。
卫生官员还建议人们在户外活动时要勤奋,这意味着要穿长裤塞进袜子里,使用驱虫剂,回家后彻底检查蜱虫。
如何预防感染蜱虫传播疾病
国家微生物实验室的研究科学家和公共卫生风险科学部主任尼古拉斯-奥格登博士解释说,黑腿蜱生活在森林地区、高草和灌木丛中。
感染蜱虫传播疾病(如莱姆病或巴贝斯病)的主要风险期是蛹蜱活跃的时候,因为它们的数量比成蜱多。
"它们大约有芝麻大小,它们是传播莱姆病的主要原因,因为它们非常小,你很可能错过它们,"他说。
若虫从仲春到仲夏活跃,成年蜱在早春和秋季活跃。
奥格登建议人们“穿能限制蜱虫进入皮肤和将其头部埋入的衣服”,并使用含有避蚊胺的驱虫剂。他说人们甚至可以把裤子塞进袜子里,以防止蜱虫爬上他们的腿。
“当你在林地外出后回家时,你应该进行蜱虫检查,看看你是否能找到附着的蜱虫,并将它们移除。这无疑有助于预防莱姆病和其他蜱传疾病。”
来源:globalnews ctvnews 封面:Photo by Erik/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