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前,加拿大移民局(IRCC)宣布将留学生的校外打工时长从每周20小时增加到24小时。本以为这是“解压神器”,结果不少留学生吐槽:“涨这4小时有啥用?物价飞涨,学费爆炸,根本不够花!”
每周狂打36小时工
一个来自古巴和牙买加的留学生Ana Laura Roman,2023年拿着STU总统奖学金入读圣托马斯大学。但就算奖学金每年能省下约2万加元,剩下的费用依然压得她喘不过气,尤其是牙买加元兑加元汇率惨不忍睹,“每次用牙买加元交学费,心都在滴血!”
为了凑钱,Roman在2023年政策宽松期拼了命边打工边读书,一边每周干满40小时,在残疾人儿童机构做社工。可好景不长,2024年4月政策收紧后,她被迫缩回20小时,收入直接从每两周1500加元暴跌到800加元。
“简直要命!奖学金还丢了,只能暑假疯狂打工,平时再打两份校内工,连外卖都不敢点!”她苦笑道。
对于留学生的抱怨,IRCC部长Marc Miller直接甩话:“打工可以补贴生活费,但留学生来加拿大的首要任务是学习!”移民局还搬出研究数据,称“打工时间越长,成绩越拉胯”。所以,今年秋季起,校外打工时长只能涨到24小时,校内打工则不限时。
但Roman现在靠校内工(辅导同学+学生服务中心)和校外工,每周依然要拼36小时。她承认之前打工太多影响了成绩,但也很无奈:“不打工就没钱交学费,这不成死循环了吗?”
真扛不住了!
Roman认为,IRCC至少该把打工时长放宽到每周30小时:“我们背井离乡,是想给加拿大做贡献的!但政府根本不理解我们的难处。”她吐槽,很多留学生来自经济困难的国家,既要应付汇率碾压,又要对抗物价飙升,“政策制定者能不能看看真实的世界?”
更扎心的是,IRCC为了防止有人“浑水摸鱼”拿学签打黑工,一刀切卡死时长,却误伤了一群真正想靠双手改变命运的留学生。“他们根本没努力理解我们的处境,”Roman说,“哪怕给点额外支持,比如更多校内工作机会,也好过冷冰冰的‘24小时’啊!”
一边是移民局喊“学习第一”,一边是留学生哭“不打工活不下去”,你觉得这每周24小时的打工时长合理吗?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或者分享你的“打工血泪史”吧!
来源:theaquinian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