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住在万锦?可负担住房风波:“不要在我家附近”

谁能住在万锦?可负担住房风波:“不要在我家附近”

加国观察者
加国观察者
78 浏览

近日,万锦市因可负担住房(Affordable Housing)项目的规划与建设,引发了大量的反对声音,甚至在部分社区掀起了抗议游行。在华人社交媒体和主流华文新闻平台上,反对声音尤为强烈,许多居民担忧房价下跌、社区安全受影响,认为廉租房会带来社会问题。政府最终被迫取消了该项目,前期规划和设计投入全部打了水漂。

图片来源:Toronto Star

像反对者类似的论调并非首次出现,而是“Not in My Neighborhood”(NIMN,不要在我家附近)现象的又一次上演——“Not in My Neighborhood”现象指的是居民在原则上支持一些社会项目(如保障性住房、无家可归者收容所),但当这些项目计划在自己社区落地时,他们却出于房价、治安或社区文化变化的担忧而强烈反对。

此次受争议的项目;图片来源:City of Markham

然而,这些担忧是否真的有依据?可负担住房真的会带来犯罪、拉低房价、破坏社区品质吗? 还是说,这些恐惧更多来源于误解、偏见,甚至是对低收入群体的污名化?在这场争论中,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万锦市的低收入劳动者,他们为这个城市的运转付出了辛勤劳动,却为何始终被拒绝在社区之外?

保障性住房的社会影响

犯罪率

一个常见的误解是“保障性住房会导致犯罪率上升”。然而,这种观点往往缺乏数据支持。2021年的一项研究对全国146个保障房项目的调查发现,保障性住房与犯罪率增加之间没有显著关联。相反,在多伦多进行的一项研究中,社区增加可负担住房后,犯罪率不增反降。

2016年美国一项对纽约和芝加哥的研究也发现,新建可负担住房后,当地暴力犯罪率下降了7%,财产犯罪率下降了5%。研究者指出,犯罪率与贫困状况相关,而非住房本身。当居民获得稳定住房,他们更有可能稳定就业,并减少与犯罪行为的接触。

房价

许多反对者担忧,“可负担住房会降低周边房价”。但这一说法与实际数据相悖。

多伦多大学2022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社区中新建保障性住房后,附近房价没有明显下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有所上升。

美国的哈佛大学住房研究中心(Harvard Joint Center for Housing Studies)2019年对11个城市的分析显示,没有证据显示可负担住房的建设对周围房价有明显影响

图片来源:Canadian Real Estate Wealth

 这些研究表明,房价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供需关系,而不是附近是否有保障性住房。此外,现代化高品质的可负担住房项目,其建筑标准与市场房屋无异,因此不会对社区整体形象造成影响。

在万锦南部的多伦多市,许多富人区比如Rosedale、Forest Hill和Bridle Path等豪宅社区附近都建有可负担性住房,但并没有影响这些地方以豪宅和高房价闻名。

社区经济与健康

可负担住房还能促进社区经济和居民健康:

- 加拿大公共卫生协会研究表明,住房不稳定的居民更容易患心理疾病,抑郁症发病率比稳定住房者高出38%。

- 加拿大卫生信息研究所(CIHI)报告指出,低收入群体因无家可归或住房不稳定,每年增加的医疗和社会救助支出高达60亿加元。

- 温哥华政府2021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稳定住房可使居民医疗费用降低37%,同时提高工作稳定性。

     

因此,投资可负担住房不仅能帮助低收入居民,也能减少政府长期的社会成本,提高社区整体健康水平。不仅节省了宝贵的公共医疗资金,还由于工作稳定性的提升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社会公平:劳动者的贡献与住房困境

万锦市的许多超市、餐厅、工厂、甚至医院的一些工作人员,每天为城市运转付出努力,但他们的薪资难以负担本地高昂的住房成本。根据加拿大统计局Statistics Canada的数据,大多伦多地区最低工资收入者的平均月收入约为2400加元,而一套普通租房的平均租金已超过2000加元,这意味着他们每月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毫无储蓄能力

图片来源:Othering & Belonging Institute

 

住房不公也导致贫富差距加剧:

加拿大住房研究中心(Canadian Housing Research Institute)的报告指出,拥有房产的家庭净资产比租房家庭高出10倍。

高房租实际上是一种“从穷人向富人转移财富”的机制,租客不断为房东支付房贷,而自己无法积累任何资产(Piketty, 2014)。

因此,保障性住房不仅关乎社会公平,更是修正住房市场不平等的重要手段。

经济角度:保障性住房的长期收益

经济学家指出,保障性住房不仅帮助低收入者,也有利于整体经济,研究发现:

降低政府社会支出:稳定住房有效减少医疗、救助和治安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研究发现,住房稳定的人工作效率提高15%。

缓解通勤压力:低收入劳动者可以在工作地点附近居住,提高城市运营效率,减少堵车的发生。

图片来源:Your Voice Markham
这意味着,保障性住房不仅是社会政策,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工具。许多偏见往往可以归结于一种心理现象叫做“确认偏误”和“刻板印象”,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比如,当人们对某个群体本来就有成见时,看到其中一个人做错事,就容易觉得“他们都这样”。但如果是自己喜欢或属于自己群体的人做了同样的事情,人们却常常会认为只是个别情况,不代表整体。而这种偏见在社交媒体上往往被冲突性和情绪化的内容无限放大。

 

许多人认为住在保障性住房的人不会珍惜社区,可能会导致环境脏乱或治安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另外一项研究发现,保障房住户和其他居民一样关心社区环境,并积极参与邻里活动。住在保障房的居民往往是低收入劳动者、单亲家庭、老年人或残障人士,他们和其他居民同样希望社区干净、安全、宜居。在受调查的社区中,保障房住户不仅自觉维护公共区域卫生,还积极参与社区花园、邻里安全巡逻、文化活动,主动加入社区组织,为改善小区环境和治安出谋划策。此外,研究还指出,稳定的住房反而能增强居民的归属感,让他们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维护社区,而那些因租金问题频繁搬家的居民反而更难形成长期的邻里责任感。因此,认为“保障房住户会破坏社区”的说法,实际上缺乏数据支持。

君君提示:你也可以发布优质内容,点此查看详情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和加拿大省钱快报共同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长文章仅代表作者看法,如有更多内容分享或是对文中观点有不同见解,省钱快报欢迎您的投稿。

78 0 0 0
 

扫码下载APP